2025年9月22日,艺术设计学院在四教616录音棚多媒体教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以“钢琴即兴伴奏在音频制作技术中的应用与实践”为主题的学术沙龙。本次活动面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及学生,由王康博士主讲,聚焦钢琴即兴演奏与音频技术的跨界融合。
活动伊始,主讲人以《我的祖国》《灯火里的中国》两首钢琴即兴演奏拉开序幕,迅速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。随后,通过C-Am-F-G和弦进行的16小节即兴创编与实时录制,王康博士现场演示了如何将即兴演奏接入音频系统并进行快速修改,直观呈现从演奏到制作的全流程,引导学生思考即兴创意如何借助技术实现精准落地。
在“破圈——从即兴演奏到音频制作的跨界融合”板块,王博士系统剖析了即兴演奏如何成为音频制作的创意起点。通过多个案例音频片段的展示,包括流行Demo的分层录音构建、影视配乐中即兴动机的电子化切片处理,以及AI音乐中和声数据训练对编曲自然度的优化,生动说明了即兴表演在多元创作语境中的延展应用。他强调,即兴并非终点,而是音频制作流程的重要前端。
随后,在“融合——技术逻辑与实践方法”部分,王博士从技术角度深入分析了即兴元素的“可转化性”,包括和声逻辑转化为MIDI和弦轨、节奏动机量化为模板、音色动态映射为自动化曲线等核心概念。他重点介绍了三大关键技术应用:MIDI实时录制与编辑修正演奏细节并保留创意灵感;分层录音与轨道编组实现声部清晰处理;采样与音色重构技术提取钢琴泛音以生成个性化音色。现场通过DAW界面实时演示“原始即兴与编辑后”音频对比,并展示电子音乐中钢琴采样替代合成器音色的实际案例,使抽象技术方法变得可感可知。
最后的“共创——从实践到前沿的延伸探索”环节,王博士组织师生开展互动实践。参与者先观看视频并即兴哼唱情境旋律,随后在键盘上弹奏并录制,最终通过音频软件快速制作出8小节的“即兴+制作”片段。多位同学上台展示创作成果,并接受针对性点评,现场气氛热烈。
最后,王康博士指出即兴表演具有三重核心价值——创意源头、素材基础与风格内核,强调技术应是创意的放大器而非限制。他为师生提供了工程模板、和声手册与技术书单等实用资源,并建立专业交流群以延续沙龙成果。本次沙龙通过理念传播、案例剖析、实战演示与互动创作相结合的方式,不仅深化了师生对钢琴即兴与音频技术融合的理解,更拓展了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创作路径,为学院跨学科教学与创作实践提供了新视角。
沙龙现场(一)
沙龙现场(二)